8月16日至18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大学协办。我校在此次总决赛中表现卓越,两项作品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展现了我校学子的创新实力和科研风采。
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是中国医学领域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的 A 类学科竞赛之一,已列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本次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20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参加,参赛作品达820余项,赛事规模与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此次竞赛分为校赛、分区赛、总决赛三个阶段,历时8个月。有60项作品参加了学校选拔赛,其中19项作品被推荐参加在西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举办的赛道分区赛,并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 10项、优秀奖1项,分区赛成绩较去年显著提高。根据大赛规则,分区赛一等奖作品进入总决赛。
在总决赛的激烈角逐中,我校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科研思维和出色的团队协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正冉、王文、蒋明希、霍雨霏、饶文博团队的作品《基于 AMPK/SIRT1 通路探究热量限制和石胆酸对延缓脑衰老的叠加效应》(指导教师:郭颖、官丽辉)在基础临床赛道中脱颖而出,荣获总决赛银奖。王苏旭、徐曼琪、梁嘉雯、王露瑶、吴林苡团队的作品《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养胃舒颗粒治疗乙醇急性胃溃疡的作用》(指导教师:王冬梅、吴靖芳)在药学中医药赛道中表现不俗,摘得总决赛铜奖。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竞赛,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育人理念,全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分区赛及决赛前,学校多次组织各相关专业参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围绕项目设计、材料筹备、实验环节、答辩方法等关键环节,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全流程、多维度的参赛指导。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参赛团队在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答辩技巧的熟练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推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设立科研项目、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此次竞赛成绩的取得,正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我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