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早在1987年,我校张汉鹏老师便以其前瞻性的视野,率先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观点。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明确指出了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了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具体要求。
我校积极响应号召,与地方医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的新模式。经过前期的沟通与协商,我们成功确立了5所地方医院作为我校首批大学生假期临床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
寒假期间,38名来自1-3年级的同学满怀激情与期待,分赴这5所医院,开展了为期不少于2周的临床实践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深入病房、门诊室,与病人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了医生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责任。
如今,两周的假期临床实践已圆满结束。同学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宝贵的经历,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仅生动描绘了临床实践的点点滴滴,更展现了对未来医生职业的深刻思考和理性认识。我们精心选取了部分心得进行分享,希望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深刻认识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重要性。
我们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热爱,努力奋斗,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人文素养深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九班曹佳倩
寒假期间,我在望都县医院康复科和心血管内科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早临床实践。两个科室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与挑战,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医生的工作日常,更让我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上有所收获成长。这段经历无疑成为了我医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康复科的体验与感悟
在康复科,我见证了无数患者因手术或疾病而遭受行动不便的困境,但他们依然怀揣希望,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区域中,治疗师们利用专业器械,耐心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有效防止了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每一次动作,治疗师都细致入微地讲解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执行。
康复科的工作并不仅限于身体层面的治疗,心理关怀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康复进程缓慢而产生焦虑情绪的患者,医师与护士们总是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这一周的见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康复治疗是一门融合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身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全面助力患者恢复健康。
心血管内科的紧张与有序
相较于康复科的宁静与耐心,心血管内科则显得更为紧张与有序。每天清晨,医生们便开始了忙碌的查房工作,他们仔细询问患者的夜间睡眠情况、有无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并认真查看心电监护数据和各项检查报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医生们会迅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们还特别注重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他们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包括发病机制、日常注意事项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医生们还会提醒患者家属关注患者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这两周的见习经历,让我在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康复科,我观察了治疗师如何运用各种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判断,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心血管内科,我则深入了解了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并学会了除颤仪、心电图仪等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职业素养方面,我从带教老师身上学到了医生应有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无论是康复科医生对患者耐心的指导,还是心血管内科医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冷静果断,都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康复科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以及心血管内科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都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
这次临床实践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医学道路的前行方向。我将以此次见习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刻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三班程奕涵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有幸在安国市医院骨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临床实践。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不仅为我打开了认知临床的大门,还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初识骨科: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环境
刚踏入骨科,我就被这里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深深吸引。每天跟随带教医生查房,成为了我实践学习的关键环节。在查房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协助医生进行基础的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评估活动范围等,还深刻体会到了耐心询问患者感受的重要性。一次,一位术后患者因疼痛而不愿配合康复训练,带教医生通过温和细致的沟通,详细解释了康复的意义,最终成功说服了患者。这一幕让我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门诊实践:信息归纳与疾病认知
在门诊,我协助医生整理病历资料,并参与了患者的初步分诊工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信息归纳能力,还让我对骨科常见疾病,如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我开始尝试从患者的症状描述中,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类型。虽然初期的判断还不够准确,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倍感鼓舞,也激发了我对医学知识的深入探索。
挑战与成长:克服医学术语与疑问
当然,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患者的各种疑问,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幸运的是,带教医生和护士们总是耐心解答我的疑惑,给予我宝贵的指导和鼓励。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每一次的困惑与解答,都成为了我医学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深刻感悟:责任与爱心的传递
两周的骨科实践经历,让我对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医学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责任与爱心的传递。每一次与患者的交流,都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骨科医生的决心。我深知,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责任感。
未来展望: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带着这份实践的感悟,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技能。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骨科实践经历,将成为我医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2022级口腔医学专业一班崔晗旭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有幸在无极县医院的口腔科进行了假期临床实践。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还让我对口腔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并深刻体会到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以下是我此次实践的具体收获和总结。
临床技能的提升
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口腔工艺技术,如调制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灌模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细节和技巧。例如,在调制藻酸盐印模材料时,我学会了使用凉水而非热水,以避免加速材料的凝固,并确保材料的适当稠度。在灌模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从工作牙周围开始放石膏,并用刮刀震动托盘以让石膏缓慢流到工作牙印模处,同时震出气泡的技巧。
此外,我还学会了拍摄CBCT,并能够独立为患者拍摄。这一技能的掌握,为我在后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支持。
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了解
通过实践,我对口腔常见病如龋病、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观察了老师对龋病患者的诊断过程,学会了依据龋洞的深浅、颜色、质地以及患者的症状来判断龋病的类型,并掌握了充填治疗的基本步骤。同时,我也观摩了老师对牙髓炎患者进行开髓引流术的操作,了解了开髓的位置、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根尖周炎患者,我学习了根管治疗的步骤,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深刻体会到了根管治疗的精细程度和重要性。
外科手术观摩与参与
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我还有幸观摩并参与了一些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小手术,如拔牙术、黏液腺囊肿切除术等。这些手术不仅让我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基本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让我学会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评估、手术器械的准备和消毒等。在手术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老师的操作技巧,如拔牙时的牙挺使用、牙钳的正确握持和用力方法,以及囊肿切除时的切口设计、组织分离和缝合技术。这些经验的积累,为我今后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带教老师与患者的接触,我学会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疑问,并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安慰。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反思与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临床经验的缺乏、对某些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有限等。这些不足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技能,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而努力奋斗。
总之,这次宝贵的实践经历将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在口腔医学事业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临床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